走进古井镇药王村前李后李自然村,水泥路直通家门,干净整洁的楼房门口果园、花园随处可见,处处散发着清新宜人的气息。难以想象,这里曾经和许多普通农村一样,面临着人居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垃圾随意丢弃、污水横流、道路泥泞,严重影响村民的生活质量。这个曾经“灰头土脸”的小村庄,如今青砖黛瓦错落有致,小菜园、小果园相映成趣,人居环境的蝶变背后,藏着一段“群众做主建家园”的暖心故事。
村民议事会,从“群众看”到“一起干”。“要整治环境,先得统一思想。”药王村党委副书记回忆起前李后李自然村启动宜居建设时的场景,感慨道。起初,部分村民对“拆违建、清杂物”有顾虑,有的担心自家利益受损,有的觉得“整治是一阵风”。为解开群众心结,村“两委”决定把“话筒”交给村民。每月召开村民议事会,村里的事大家商量着来。针对“小五园建在哪、怎么建”的问题,议事会开三次。有人提议利用村头闲置空地,有人建议在房前屋后“见缝插绿”,最终通过举手表决,确定“保留乡土味、方便群众用”的建设原则。“议事会让村民觉得,村子的事不是干部的事,是咱自己的事。”从“要我整治”到“我要整治”,思想的转变让村庄建设有“主心骨”。村民议事会成凝聚共识的“金钥匙”,先后敲定环境整治清单、小五园规划方案、筹资筹劳办法等20余项具体事项,每一项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捐钱捐物献力量,全民参与绘就“暖心画卷”。“建设缺资金,咱群众自己凑;缺劳力,咱自己上!”议事会定下方案后,村民们的建设热情像太阳一样火热。在药王村,群众不仅是规划设计的“主角”,更是建设力量的“主力军”。村民们自发捐钱捐物、出人出力,踊跃参与村庄建设。有的村民自发捐出自家废弃木料、石料等,用于搭建园圃栅栏;有的村民在外务工通过微信转来资金,留言“为家乡尽份力”。通过筹资筹劳等方式,村民积极参与到道路建设、沟塘治理、广场建设、太阳能路灯安装、五小园建设等项目中。这种自下而上的建设模式打破传统“等靠要”的思维,让村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真正主体。
环境蝶变展新颜,宜居乡村里的幸福滋味。“你看这‘桃李园’,以前是个堆满垃圾的废弃坑塘,现在种上桃树、李树,修了木栈道,傍晚遛弯的人络绎不绝。”顺着村民指引的方向望去,昔日的“脏乱差”变身成村民的“休闲打卡点”:坑塘被填平,种上果树和花草,周边用竹栅栏围起,添置石桌石凳;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规整出小菜园,豆角爬满架、辣椒红似火,既整洁又充满生活气息。曾经的脏乱差现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村容村貌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人居环境的改善,带来的不仅是“颜值”提升,更有村民精神面貌的变化。村民王大姐感受到乡亲们观念的变化:“现在村民素质普遍提高,大家都很爱护身边的环境,比如家庭垃圾打包丢进垃圾桶,环卫工人再清运走,共同守护村内环境。”
从“议事会凝聚共识”到“全民参与建家园”,古井镇药王村前李后李自然村的宜居建设实践证明:乡村的事,群众说了算、群众齐参与,就能激发出无穷的内生动力。这场由群众当主角的“家园改造记”,不仅让村庄换新颜,更让乡村治理有温度,让幸福生活有实实在在的落脚点。(李贤东 高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