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城区农业农村局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区农业农村局 > 本部门帮扶政策、措施
索引号: 11341602003165679M/202507-00033 组配分类: 本部门帮扶政策、措施
发布机构: 谯城区农业农村局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 三农
名称: 亳州市谯城区农业农村局关于推介发布2025年农业主推技术的通知 文号:
发文日期: 2025-07-18 发布日期: 2025-07-18
索引号: 11341602003165679M/202507-00033
组配分类: 本部门帮扶政策、措施
发布机构: 谯城区农业农村局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 三农
名称: 亳州市谯城区农业农村局关于推介发布2025年农业主推技术的通知
文号:
发文日期: 2025-07-18
发布日期: 2025-07-18
亳州市谯城区农业农村局关于推介发布2025年农业主推技术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5-07-18 09:37 信息来源:谯城区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亳州市谯城区农业农村局关于推介发布

2025年农业主推技术的通知

各乡镇农业农村发展中心、局属各单位:

为发挥科技对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支撑作用,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推动农业强区建设,我局组织遴选了8项符合绿色发展、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质量安全等要求的先进适用技术(模式)作为我区2025年农业主推技术,现予以发布。

各乡镇要结合实施基层农技推广项目,组织农技人员 开展技术指导和集中培训,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 示范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先进技术进村入户到田。

 

附件:1.2025谯城区农业主推技术

2.2025谯城区农业主推技术操作规范

亳州市谯城区农业农村局

2025718

 

附件1

2025年谯城区农业主推技术

 

 

1. 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六好”技术

2. 玉米早播晚收高产栽培技术

3. 粮经间作套种技术模式

4.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5. 大豆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6. 亳芍规范化种植技术

7. 肉牛场床一体化养殖技术

8. 陆基圆池养殖大口黑鲈技术

 

附件 2

2025谯城区农业主推技术操作规范

 

1项: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六好”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针对安徽小麦生产上普遍存在的“品种配置不合理,灾害易发频发重发,整地播种质量差,播期早、播量大、群体大,苗旺长,易倒伏和肥水运筹不合理”等技术问题,坚持选好品种是前提-品种关(选好种),培育壮苗是根本-播种关(播好种),密度合理是基础-群体关(育好苗),肥水运筹是中心-营养关(施好肥),防灾技术是保证-田管关(防好病),减损技术是关键-收获关(收好麦)。集成创建了安徽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六好”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在安徽淮北、阜阳、宿州、亳州蚌埠、淮南等地区开展示范推广安徽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六好”丰产高效栽培技术2021-2023年,通过技术培训、宣传和示范带动,3年累计推广该技术1000万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与传统种植技术模式相比,年均亩增产30千克,每亩增收50元以上,丰产优质增效显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四)技术获奖情况该技术荣获2022年度安徽农业科技推广奖二等奖

二、技术要点

(一)选好种提单产坚持“产量三要素协调、株高、熟期和抗逆性协同”的原则。淮北麦区以中强筋、中筋和强筋半冬性小麦品种为主;沿淮及江淮北部麦区以中筋、弱筋软质半冬性小麦品种为主;江淮南部及沿江麦区以春性红皮小麦品种为主。

(二)整好地保全苗坚持“深翻与深旋轮替、逐年加深”原则。一遍一档低速灭茬、二遍二档中速整地、三遍二档高速平地。深翻与深旋深度分别不低于25厘米和20厘米,实现“深、平、碎、实”高质量整地质量目标。

(三)播好种育壮苗坚持药剂拌种基础上,精播适墒、适期、适量、适机、适深)确保“早、全、齐、匀、壮”。

是适墒播种坚持“适墒好、抢墒巧、补墒早”原则。小麦播种时耕层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5%-80%。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播种前墒情不足时要提前浇水造墒,墒情饱和地块要及时开沟散墒。播后墒情不好及时补墒,谨防表土结壳现象发生。

二是适期播种。坚持“寒露早、立冬迟、霜降种麦正当时宁晚勿早”原则。沿淮淮北、江淮之间和沿江圩区适播期分别1015-251020-301025-115。在冬季积温逐年增高趋势的气候条件下,适当推迟播期3-5天,以防旺苗和年前冻害。

三是适量播种坚持“宁稀勿稠、早播减量、晚播增量”原则。沿淮淮北、江淮之间和沿江圩区适播期小麦适宜播种量分别12.5-15.0千克/15.0-17.5千克/17.5-20.0千克/

四是适机播种。选用“六位一体”(旋耕、施肥、开沟、播种、覆土、镇压)复式条播机,行距20-22厘米

是适深适压坚持“宁浅勿深、深浅一致”原则。播种深度3-5厘米,确保下种均匀,深浅一致,覆土严密,“三籽”(缺籽、丛籽、漏籽)现象力争播后镇压防散墒,压实耕层防深播。实现“早、全、齐、匀、壮”目标。

(四)开好沟控三害稻茬麦收不收,关键在于三条沟。力求三沟配套、雨停沟干。主防“三害”(湿害、病害和草害)。化学除草坚持“打早、打小、打了”原则,推广应用“一压二封三杀”综合除草技术。

(五)提肥坚持高氮复混肥(N-P-K=25-10-10)替代三要素复混肥(N-P-K=15-15-15)和“三增三减”基追并重施肥法。一增有机肥减化肥量、二增磷钾追肥量减磷钾基肥量、三增中后期高氮复混肥追肥量减中前期追肥量沿淮淮北、江淮之间和沿江圩区单产分别由目前600千克、500千克、400千克/分别提高到800千克、700千克、500千克/,化肥总量需分别增加到80-90千克、70-80千克、60-70千克/。氮磷钾基追比64-55,追肥时期为拔节孕穗期。最终实现“一追三防”(壮秆防倒、增糖防寒、保叶防衰)目标。

(六)防好灾收好麦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控”和“灾前防、灾中抗、灾后减”的原则。冬前防旱灾和冻害、春季防病害和冷害、后期防倒与风雨热害。坚持“适期收获,确保单收、单贮和专用”原则,力求做到单收、单贮、单售和专用。

三、适宜区域

安徽沿淮和淮北地区小麦-玉米、小麦-水稻轮作地区。

四、注意事项

化学除草要密切关注“天情、墒情和苗情”,防止药害。“一喷三防”要增加用水量,防止高温干燥天气造成药害和肥害。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安徽农业大学

联系地址:合肥市蜀山区长江西路130号

邮政编码:230036

人:陈翔、李金才、郑宝强、李金鹏

联系电话:15056921642

电子邮箱:cxagricultural@163.com

2.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合肥市滨湖新区洞庭湖路3355号农业农村大厦

邮政编码:230041

人:吴子峰

联系电话:17730009017

电子邮箱:ahwuzifeng@163.com

3.亳州市谯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地址亳州市魏武大道文化巷1号

邮政编码:236807

人:李运超

联系电话:13966866935

电子邮箱:bzqcnj@163.com

 

2项:玉米早播晚收高产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安徽省地处黄淮海南部,6-9月光照900小时以上、大于10℃积温2700℃左右、降雨量500毫米以上,光温资源充足,奠定了玉米较高的产量潜力。生产中玉米品种、播期、生育期等与光、温、水资源匹配度不高,尤其是6月上旬夏初与10月上旬秋季光温热资源利用率偏低;玉米晚播弱苗、苗期涝渍灾害、花粒期高温干旱、早衰早收籽粒灌浆不完全等问题凸显,产量潜力难以充分发挥。针对上述现状与问题,研发玉米早播晚收高产栽培关键核心技术,构建产能提升技术模式并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通过早播培育壮苗,降低芽苗期涝渍灾害风险;合理水肥结合一喷多防,构建合理群体结构;一喷多促防早衰结合晚收促灌浆增粒重,增加光温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玉米资源高效利用与产量品质协同提升目标。

(二)推广应用情况3年在淮北、宿州、亳州、阜阳、蚌埠等地进行示范应用,累计示范推广100万亩以上,为提高温光资源利用,提升我省玉米单产提供有效支撑。

(三)提质增效情况玉米早播晚收技术平均亩增产 12.5%,亩节本增效150/亩以上。

(四)获奖情况相关技术成果“安徽麦茬玉米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获2019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相关成果“沿淮地区夏玉米减渍抗旱丰产增效技术体系集成与应用”获2021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二、技术要点

(一)选择耐密抗逆中晚熟品种选用具有耐密植、抗倒伏、中晚熟特性(生育期110-120天),同时具有较强的抗逆境灾害能力,如耐高温干旱,南方锈病、茎腐病、穗腐病抗性好的优良玉米品种。

(二)前茬秸秆及时处理坚持小麦联合收获机械加装秸秆粉碎抛撒装置,确保抛散均匀,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无抛洒装置或抛洒不均匀地块要进行灭茬处理或适墒秸秆打捆离田,土壤含水量较高时杜绝打捆机进田作业。小麦播种前应进行深耕整地,增加耕层厚度,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

(三)抢时免耕精量机直播小麦收获后根据天气和土壤墒情抢时抢墒集中板茬机直播,力争615之前完成播种,最迟不得晚于625日。墒情不足时,播后浇蒙头水或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足墒出苗,保证一播全苗壮苗。选择气吸式或指夹式精量播种机加装导航,板茬机直播,精准控制行距、株距。播种深度3-5厘米。采用微喷或滴灌的地块,可以在播种机上加装微喷带、滴灌带铺设装置,一次完成播种、施肥、覆土、镇压、铺管作业。玉米播后苗前进行机开沟降渍防涝,根据田块情况灵活安排开沟方向及开沟数量,一般沟深20厘米,沟宽15-20厘米,确保三沟通畅。淮北地区留苗密度为4500-5000/亩,沿淮等地区留苗密度为4000-4500/亩。

(四)合理水肥管理施肥采用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相结合、基肥和追肥相结合的施肥原则。在中等肥力的土壤上,每亩施纯氮(N18-20千克、磷(P2O5 6-8千克、钾(K2O10-12千克,农用硫酸锌(含Zn 25%1千克。根据土壤养分含量,酌情增减施肥量。氮磷钾基追比均为5:5,锌肥全部做基肥施入,施肥深度10-15厘米,种肥距离10厘米以上。农用硫酸锌可在播种前采用无人机撒施。在玉米喇叭口期和籽粒形成末期及时追施穗肥和粒肥,有条件的田块采用管网式滴灌等水肥一体化精量管理系统进行全生育期分次追肥,水肥互促,实现玉米供肥和需肥同步,促进玉米生长,提高肥料利用率。前期涝渍发生后及时追施速效氮肥,也可喷施黄腐酸类等生长促进剂,增强玉米根系活力,提高抗逆能力,促进玉米生长。进入拔节期后遇旱及时灌溉,注意防止穗期“卡脖子旱”,可采用自走式或管网式水肥一体化设施微喷或滴灌,穗期保证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左右,花粒期保证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75%

(五)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玉米幼苗可见叶3-5叶期(杂草1-3叶期)喷施甲基磺草酮类除草剂进行茎叶除草。玉米齐苗后喷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地老虎、黏虫、草地贪夜蛾、玉米根腐病等。大喇叭口期喷施虫酰肼或氯虫苯甲酰胺和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玉米螟。授粉结束后,综合防治后期穗蚜、穗螟、锈病、叶斑类病害等,病害防治药剂选用18.7%丙环·嘧菌酯悬乳剂、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25%的戊唑醇乳油等。虫害防治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吡虫啉、噻虫嗪、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等。视病情发展连续防治1-2次,间隔7-10天。玉米灌浆乳熟期以提高灌浆效率、增强群体抗性为重点,开展一喷多促,保绿延衰,粒饱增产。使用芸苔素内酯等玉米专用生长调节剂,可再增加吡唑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兼顾防病和促进灌浆,配套使用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因地制宜使用杀虫杀菌剂防控病虫。

(六)适期晚收机收玉米成熟的标志是苞叶黄白、干枯松散,籽粒脱水变硬、乳线消失,尖冠处出现黑色层,呈现出品种固有的色泽。根据品种特性、茬口衔接、气象特点可适当延迟收获时间,一般日均气温16以下玉米灌浆速度明显下降,14以下灌浆基本停止,正常情况下在10 月上旬,最迟1015日之前收获,提高粒重,降低水分,减损提质。采取加装秸秆粉碎抛撒装置的大型联合收割机作业,籽粒含水量≤28%时采用玉米籽粒收获机直接收获籽粒,或者采用果穗收获机收果穗,提倡籽粒烘干贮藏一体化。

三、适宜区域

本技术适用于安徽省冬小麦-夏玉米生产区。

四、注意事项

玉米力争早播,争取615日前完成播种,最迟不得晚于625日,以培育壮苗,避免梅雨期的苗期涝渍灾害。收获推迟至10月上旬,最晚于1015日之前完成收获,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粒重,减损提质,增产增效。

五、技术依托单位

1. 安徽农业大学

联系地址:合肥市长江西路130

邮政编码:230036

人:马庆、蔡荣号、刘立超

联系电话:055165786021

电子邮箱:mqqmmq@126.com

2.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联系地址:合肥市庐阳南区农科南路40

邮政编码:230001

人:张林、王世济、武文明、彭晨

联系电话:0551-65165502

电子邮箱:zhanglin00@163.com

3. 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合肥市滨湖新区洞庭湖路3355号农业农村大厦

邮政编码:230041

人:潘广元

联系电话:0551-62625566

电子信箱:351763075@qq.com

4.亳州市谯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地址亳州市魏武大道文化巷1号

邮政编码:236807

人:李运超

联系电话:13966866935

电子邮箱:bzqcnj@163.com

 

3项:粮经间作套种技术模式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 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近年来,谯城区把朝天椒产业作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聚焦“特色”和“富民”两个关键词,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手发力,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双不减”的情况下,推广以麦椒套种为主的粮经间作套种模式,带动农民,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22年,谯城区粮经间作套种植面积26万亩,其中小麦朝天椒套种面积16.2万亩,此外还有小麦套种西瓜、小麦套种冬瓜、玉米套种苔干等。

(三)提质增效情况。粮经套种模式不仅解决了时间茬口问题, 而且放大农作物生产边际效应,粮食作物充分吸收经济作物(朝天椒、 西瓜、冬瓜等)移栽时的水肥,还能帮助经济作物抵御倒春寒,减少病害发生,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据调查,粮经套种粮食亩产500- 550kg经济作物亩增收3000-5000元。套种朝天椒亩均纯收益达到5000元,高的超过万元;套种西瓜、冬瓜亩均纯收入在3000元左右。

(四)技术获奖情况。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室《专报材料》(15)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谯城之路”得到省委书记郑栅洁肯定。

二、技术要点

(一)地块选择。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的壤土或沙壤土的地块,经济作物不重茬种植。

(二)套种方式。小麦套种朝天椒(辣椒)种植带宽1-1.2m每带种植3行小麦2行辣椒。小麦于10月中下旬播种,预留0.45-

0.6m的朝天椒(辣椒)种植行。4月中旬至5月上旬,在预留行内定 植2行朝天椒(辣椒)。小麦套种西瓜(冬瓜)种植带宽2m每带种植7行小麦1行西瓜(冬瓜)。小麦于10月中下旬播种,预留0.6m 的西瓜(冬瓜)种植行,4月中下旬在预留行中间地膜覆盖移栽一行西瓜(冬瓜)

(三)小麦栽培。

一是品种选择。小麦选择矮杆、早熟、分蘖力强、茎秆粗壮、穗 大粒多、优质丰产的抗病品种,如矮抗58、百农207、周麦22等。

二是整地施肥。播前深耕土地,要求地面平整,施足底肥,一般每亩施配方肥50kg优质农家肥2000kg作为基肥,同时设置好预留种植行。

三是播种。小麦于10月中下旬播种,播种量为10-13kg/亩。

四是田间管理。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小麦在开春后每亩施尿素5kg左右。在小麦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时重施拔节肥,每亩施45%复合肥15kg。小麦生长后期主要以施用叶面肥为主。在返青、抽穗、灌浆等不同时期要遇旱浇灌,以提供充足水分。

(四)经济作物栽培。

一是品种选择。朝天椒(辣椒)选择抗病、优质、高产、株型紧 凑、早熟性好、椒形标准、辣度高、商品性好、适应市场的品种,如 紫红塔、三鹰椒、南洋红、子弹头等;西瓜选用优质、高产的早熟品种或耐贮运、抗病、味甜、汁多、肉脆的中晚熟品种。冬瓜选用广东杂交黑皮冬瓜广东三水牌黑皮冬瓜等品种。

二是育苗。朝天椒(辣椒)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采用日光 温室或塑料大棚等设施进行育苗,苗龄60-80天左右。西瓜(冬瓜) 3月中下旬进行育苗移栽,苗龄35天。

三是定植。4月上旬对预留行进行移栽前整地、施肥。4月中旬至 5月上旬,当10cm 地温稳定在10℃以上时选择晴天移栽。朝天椒辣椒幼苗长至8片叶后为定植适期。开浅沟移栽,以不埋住子叶为宜,预留行内栽2行,簇生椒株距15-20cm每穴2株,亩栽8000株左右。单生椒株距25-30cm亩栽2500株左右。西瓜冬瓜4月中下旬在预留行中间地膜覆盖移栽一行西瓜,株距0.5m亩栽650棵左右。栽后及时浇水定植。

四是田间管理。发现缺苗断垄及时补苗;缓苗后浅中耕,尽量不伤根系;遇旱浇水后或雨后及时中耕。开花结果期进行中耕除草,结果盛期中耕培土防倒伏。7-8月注意防治病虫害。朝天椒辣椒疫病、炭疽病始发生时,采用75%肟菌·戊唑醇4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10天用药1次,连施4次,防治疫病和炭疽病效果显著。西瓜冬瓜重点做好枯萎病、叶斑病、霜霉病、炭疽病等病害的防治。各种作物要以施有机肥为主,配方施用化肥,适时浇水,防治各种病虫草害的发生。

(五)收获与晾晒。小麦于6月上旬成熟时及时收割,收割时避免对套种经济作物的损伤,小麦收获后应及时加强套种作物田间管理。朝天椒采收标准:椒角颜色深红、角变软、角尖皱,可霜降前 85%以上果实转色时一次性拔棵收获,进行晾晒,自然风干或烘干,分级摘椒出售。西瓜可根据市场远近确定采收标准,就近销售可采摘十成熟的瓜,远途运输可采收八九成熟的瓜;摘瓜时间应选择晴天下午3时以后或上午10时以前,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暴晒,采收时用剪刀带2 - 3cm长的果柄剪掉。冬瓜前茬适时早收,一般作为蔬菜出售,并利于下茬冬瓜生长,下茬晚收让果实充分膨大,延迟采收作为制作冬瓜馅和储藏,待价格高时出售。

(六)病虫草害防治。

一是病虫草害

小麦主要病害有赤霉病、锈病、根腐病、白粉病等;虫害主要有 麦蚜、麦叶蜂、粘虫、吸浆虫等;田间杂草主要有野燕麦、荠菜、苍 耳、节节麦等。

朝天椒辣椒主要病害有立枯病、猝倒病、病毒病、枯萎病、 疫病、青枯病、炭疽病、根腐病等;虫害主要有蚜虫、棉铃虫、烟青 虫、白粉虱等。

西瓜冬瓜主要有枯萎病、叶斑病、霜霉病、炭疽病等病害, 虫害有地下害虫、菜青虫、白粉虱等。

二是防治方法。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 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合理使用“化学防治”。施药防治对症用药,合理施药,要注意交替施药和农药安全间隔期。

三、适宜区域

谯城区及周边县市。

四、注意事项

应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的地块,经济作物不重茬种植。小麦播种时应预留经济作物移栽行,并合理密植,保证田间通风透光。

五、技术依托单位

1. 亳州市谯城区绿色食品发展服务中心

联系地址:亳州市谯城区魏武大道文化巷1

邮政编码:236807

联系人 孙鹏

联系电话:0558-5530070

2. 亳州市谯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地址:亳州市谯城区魏武大道文化巷1

邮政编码:236807

联系人:李运超

联系电话:13966866935

电子邮箱:bzqcnj@163.com

 

4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统筹粮食油料协调发展,宿州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进合理轮作,推动玉米大豆兼容发展、协调发展。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宿州市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种植过程,主要采用4-62-4两种种植模式(4行玉米6行大豆和2行玉米4行大豆)2022年全市共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10.12万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根据各县区反映情况看,2022年复合种植产量可达玉米每亩450kg以上、大豆每亩110kg以上。其中在埇桥区栏杆镇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地块,经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马庆测产,产量能达到玉米每亩510.5kg、大豆123.6kg

二、技术要点

(一)基地选择。各地要严格落实玉米田套种大豆模式工作要求。在玉米产区选择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地势平坦,排灌设施齐全的田块安排任务。

()品种选择。选择在安徽地区审定通过的玉米、大豆品种。种子质量符合GB4404.1GB4404.2 的要求。

大豆选用耐荫性强、抗倒伏、密植性好、抗逆稳产丰产型品种,如皖豆37、金豆99、皖黄506、中黄301、临豆10号、皖宿061、涡豆9号、阜豆15、洛豆1号、南农47、宿豆051、天益科豆19、安豆203、圣豆5号等。

两行玉米四行大豆模式:玉米品种选用矮秆、耐密、抗倒、耐高温、宜机收、中大穗、抗逆稳产品种,如安农591、丰大611、庐玉9105、宿单608、陕科6号、中玉303、迪卡653、鲁单9088等。

四行玉米六行大豆模式:玉米品种选用矮秆、耐密、抗倒、耐高温、宜机收、中小穗、抗逆稳产品种,如安农218MY73、中农大678、浚单658、鲁研106MC121、豫单739、鲁单510等。

()整地灭茬。采用带秸秆切割抛洒装置的小麦联合收割机收割与秸秆还田同步,秸秆还田作业质量符合NY/T500的要求,或采用灭茬机灭茬后播种。

()播种。

一是播种时期。在6月中上旬小麦收获后及时抢墒播种,不晚于6月底。

二是田间配置与播种方式。

四行玉米六行大豆播种模式。方案1大豆玉米分期播种。玉米大豆面积比48:524行玉米等行距种植,行距60cm株距11.8cm每亩种植4500株左右;6行大豆等行距种植,行距40cm、 株距约8.9cm每亩种植9000株左右。玉米大豆行间距60cm播种选用4行玉米播种机、6行大豆播种机分播。方案2大豆玉米同期播种。玉米大豆面积比48:524行玉米等行距种植、行距60cm株距11.8cm每亩种植4500株左右;6行大豆等行距种植,行距40cm、株距约8.9cm每亩种植9000株左右。玉米大豆行间距60cm 播种选用2行玉米、3行大豆一体化密植分控播种施肥机(机型DYTB-3-2)进行同播(左边两行为玉米播种器、右边3行为大豆播种器)

二行玉米四行大豆模式。玉米大豆面积比41:592行玉米行距40cm株距11cm每亩种植4500株左右;4行大豆等行距30cm    株距10.2cm每亩种植9600株左右。玉米大豆行距70cm播种时选用(1+4+1)6行玉米大豆一体化播种机(机型2BYCF-6)进 行同播(两边边行为玉米播种器,中间4行为大豆播种器,往返间距留40cm)

()肥水管理。

一是播种期。大豆、玉米播种时均实行种肥同播,玉米、大豆肥料使用量各计各量。玉米亩基施45%高氮含硼玉米缓控释肥或45%高氮含硼玉米专用肥40kg大豆亩基施氮磷钾复合肥或大豆专用肥10-15kg

二是生长期。播种后及时机械开沟降渍防涝,遇旱及时灌溉, 玉米大喇叭口期视苗情追施尿素10-15kg/(使用缓释肥的可不再追肥或减量追肥)追肥深施,忌将尿素类肥料混入灌溉水中对田块漫灌,注意以水调肥,提倡采用滴灌式水肥一体化技术按总量10kg/亩进行多次追肥灌水。大豆初花期追施尿素5-7.5kg/亩,花荚期喷施1-2次叶面肥(磷酸二氢钾50g/)提倡采用微喷带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灌水、追肥和叶面施肥。

()化学防控。对株高大于2.5m、株型松散的玉米,在8-10 展开叶时,可选多唑·甲哌、胺鲜·乙烯利等生长调节剂均匀喷施。在大豆初花期可选用烯效唑、二氢卟吩铁等生长调节剂均匀茎叶喷施。

()草害防除。若前茬小麦收获后田间杂草较多,可在玉米和大豆播种前,用草铵磷灭茬,降低田间杂草基数。播后苗前应用土壤封闭除草技术。面积较大的田块,播种一块封闭一块,确保封闭除草的效果及安全性。可选用药剂有40%砜吡草唑悬浮剂+480g/L嗪草酮悬浮剂、450g/L二甲戊灵微囊悬浮剂、960g/L精异丙甲草胺乳油+75%噻吩磺隆水分散粒剂、45%精异丙甲草铵微 囊悬浮剂、33%精异丙甲草胺.丙炔氟草胺微囊悬浮剂等,可用植保无人机智能飞行,每亩喷液量保证在2L以上,确保不重喷、漏喷。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一是防治策略。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在准确测报的基础上,按照“病害预防为主、虫害达标防治”的原则,适期开展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应按照 GB4285GB/T8321.9规定进行。

二是播种期种子处理。玉米:选择含有咯菌腈、苯醚甲环唑、 精甲霜灵的杀菌剂及噻虫嗪等新烟碱类杀虫剂与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或丁硫克百威复配的种子处理剂包衣或选用包衣种子。大豆:选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避免“白籽下地”。杀菌剂选用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精甲霜灵等复配制剂,生物制剂选用申嗪霉素等,杀虫剂可选用吡虫啉、噻虫嗪等。拌种方式:干拌。

三是生长期病虫害。玉米病害主要有南方锈病、弯孢叶斑病、 小斑病等;玉米虫害主要有玉米螟、草地贪夜蛾、棉铃虫、桃蛀螟、蚜虫等。草地贪夜蛾:选用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虱螨脲等高效低风险农药。粘虫、斜纹夜蛾、棉铃虫、玉米螟:心叶期幼虫低龄阶段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等生物农药,或选用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等酰胺类、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等杀虫剂喷雾防治。蚜虫:可使用噻虫嗪、吡虫啉、吡蚜酮等药剂防治。南方锈病:可用三唑酮、丙环唑、戊唑醇、己唑醇等。玉米褐斑病、小斑病、弯孢叶斑病等叶部病害:选用枯草芽孢杆菌、井冈霉素A、丙环·嘧菌酯、戊唑·肟菌酯等杀菌剂喷施。大豆病害主要有根腐病、病毒病、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等病害;大豆虫害主要有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大豆食心虫、烟粉虱、地下害虫等。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可选用溴虫氟苯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等喷雾;蚜虫、烟粉虱可选用氟啶虫胺腈、噻虫·高氯氟等药剂喷雾,同时喷施寡糖链蛋白等预防病毒病。大豆食心虫可选用毒死蜱、氯氟氰菊酯防治。根腐病、病毒病可用苯醚·嘧菌酯、烯酰吗啉、噻呋酰胺等防治。细菌性斑疹病可选用噻唑锌、碱式硫酸铜、氧氯化铜等。

()收获。

一是收获时期。在完熟期收获。表现为玉米苞叶变黄,籽粒乳线消失,黑色层出现;大豆叶片全部落净,豆粒归圆,摇动豆荚有响声。

二是收获方式。四行玉米六行大豆模式大豆玉米完熟后,选用4行玉米收割机和2.2m宽幅以内大豆收割机进行分别收获。

大豆选专用或谷物联合收获机更换大豆挠性割台,调整脱粒凹板、清选筛等工作参数实现大豆收获;收获机幅宽(轮距)小于玉米带间距离(210/250cm)。二行玉米四行大豆模式大豆玉米完熟后,选用2.0m宽幅以内大豆收割机先收大豆,再选用2行玉米收割机收获玉米;青贮玉米、大豆采用4QZ-280青贮饲料收获机同步收获。

三、适宜区域

谯城区及周边县市。

四、注意事项

()除草问题。玉米和大豆属于不同作物,不能同时用一种除草剂进行全田喷雾,建议复合种植的地块播种后及时采用封闭除草,利用位差杀死或抑制表土层中萌发的杂草种子。

()品种选择的问题。选择品种非常关键。玉米要选择株型紧凑、抗倒性强的品种,能保证通风透光;大豆要选用耐阴、抗倒、中早熟、高产、宜机收的新品种,保证在和玉米套播情况下,产量依然较高。

五、技术依托单位

1. 安徽农业大学

联系地址:合肥市蜀山区长江西路130

邮政编码:230036

联系人:马庆、潘月敏

联系电话:13955157477(马庆)13705693817(潘月敏)

电子邮箱:panyuemin2008@163.com

2. 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

联系地址:合肥市滨湖新区洞庭湖路3355

邮政编码:230031

联系人:何振辉、黄超、郑兆阳、苗广飞、邱坤

联系电话:0551-6263504618956048038(邱坤)

电子邮箱:qiuk406@163.com

3. 亳州市谯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地址:亳州市谯城区魏武大道文化巷1

邮政编码:236807

联系人:李运超

联系电话:13966866935

电子邮箱:bzqcnj@163.com

5项:大豆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大豆是我国重要粮饲兼用作物及油料作物,全国大豆种植面积在1.4亿亩左右,总产2000万吨。我国每年大豆需求量达1亿吨,有8000多万吨依赖进口,面临卡脖子危险。然而,根腐病、蚜虫、食心虫等重大病虫害的暴发危害严重制约了大豆安全生产。针对大豆病虫害防控中存在的高效抗性品种和生防资源匮乏、常规防治效果差、残留污染重等问题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创新了符合我省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要求的大豆健身栽培技术和精准施药技术,进而创建了大豆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解决了大豆重大病虫害全生育期绿色防控问题,对保障大豆产业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基于该技术,制定实施安徽省地方标准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

(二)推广应用情况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与市县农技推广中心(植保站)合作,以建立示范区、带动辐射区的方法,组织研究成果的示范和推广应用。2012-2017年,在蚌埠、怀远、肥东等市县开展了试验示范。自2018年起,在宿州、阜阳、淮北、蚌埠、淮南、滁州、合肥、蒙城、利辛、谯城等10市、县(区)进行了连续多年大面积示范推广。近3年,该技术在安徽大豆主产区累计推广应用1254.3万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本项技术推广应用后,绿色防控区化学农药施用次数减少1-3次,化学农药施用量降低30%以上,大豆增产16%-20%,累计新增纯收益20.03亿元。该成果推广应用,有效控制大豆病虫危害,提高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增收节支明显,有利于保护天敌和农田生态平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四)获奖情况2022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二、技术要点

围绕大豆根腐病、食心虫等主要病虫害,采取以种植抗病虫品种和健身栽培为基础,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精准施药相配合的防治措施实现全程绿色防控,解决了大豆重大病虫害全生育期综合防控问题。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一)实行植物检疫严格实行大豆种子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应符合GB 12743-2003GB 15569-2009的规定。

(二)选用抗病虫优质品种种植抗(耐)病虫优质大豆品种,如金豆99,徐豆16、皖豆28、徐0901、蒙1158-1、濉科20、冀豆17等;压缩感病品种种植面积。

(三)健身栽培

1.合理轮作根腐病发生重的地区宜实行与禾本科作物等非寄主作物3年以上轮作。

2.种子处理严格选种,清除病粒、虫粒和破伤粒。播种前晒种5-8小时,注意防止阳光暴晒造成种皮破裂。采用大豆专用种衣剂(例如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包衣。

3.清沟排水大豆花期结合中耕培土,清沟排水,降低土壤及田间湿度。

4.叶面施肥开花结荚期每喷施0.2%-0.3%硼酸、0.3%磷酸二氢钾和1%-2%尿素混合液25千克,提高大豆植株免疫力,防止早衰。

5.清除病残体收获后深耕灭茬,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虫来源。

(四)物理防治

1.黄板诱杀在大豆蚜虫始发期至盛发期,根据蚜虫发生情况,在田间设置黄板诱杀,每悬挂20-3025厘米×40厘米黄色杀虫板。黄板悬挂高度要定期调整为高出大豆植株顶部10-20厘米,诱杀蚜虫,以减少蚜虫危害和传播病毒病,同时诱杀烟粉虱成虫。

2.灯光诱杀在主要害虫发生期(6-10月),每30 安装1盏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豆天蛾、豆荚螟、棉铃虫、斜纹夜蛾、蛴螬等害虫成虫。杀虫灯安装高度以接虫口距离地面1.3-1.5米为宜,灯管功率15瓦,集中连片使用。每日18:00时开灯,次日6:00关灯。

(五)生物防治

播种前每随基肥撒入150亿个孢子/克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250-300克(先加5千克细土拌成毒土),防治蛴螬。

按印楝素浓度为0.80毫克/升和哈茨木霉浓度为1.0×106个孢子/毫升配制成生防制剂,也可直接用0.80毫克/升印楝素+1.0×106个孢子/毫升哈茨木霉,拌种或喷雾,防治地下害虫和大豆根腐病。每100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0-25克,或用生防菌JDF3发酵液,喷淋茎基部,防治大豆根腐病。

(六)精准施药

在多种病虫同时发生的情况下,重点抓住重要病虫,兼顾其他病虫,采取一喷多防的策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不同类型的农药交替使用。严格按农药使用次数和安全间隔期要求施药。

1.防治疫霉根腐病种子处理:大豆播种时,每100千克种子用62.5/升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00-400毫升包衣,可兼治霜霉病、镰孢根腐病;或每l00千克种子用2%宁南霉素水剂1000-1500毫升拌种。在蛴螬和烟粉虱危害较重地区,可选用25%噻虫··霜灵种子处理悬浮剂,每100千克种子用550-700毫升进行种子包衣,可兼治蛴螬和烟粉虱。大田施药:病害始见期或发病初期,用氟环唑、嘧菌酯、精甲霜灵等兑水喷施茎基部,每7-10天一次,连续防治2次。机动喷雾器对水30千克,手动喷雾器对水60千克均匀喷雾。推荐使用无人机进行防治,适当增加用水量,增加飞防助剂,提高防治效率,兼治霜霉病、炭疽病。

2.防治大豆蚜虫大豆苗期或蚜虫盛发前防治,当有蚜株率达10%或平均每株有虫3-5头,每20%哒嗪硫磷乳油60-80毫升,或4%高氯·吡虫啉乳油30-40克,兑水喷雾防治,兼治豆天蛾。

3.防治大豆食心虫8月中旬成虫始盛期,100平方米蛾量达50头的田块,确定为防治对象田,每可用14%氯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15-20毫升,或25/升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15-20毫升,或21%氰戊·马拉松乳油30-40克,兑水喷雾,注意结荚部位要着药,毒杀成虫,同时杀死一部分卵和初孵幼虫。

三、适宜区域

适用于安徽地区的大豆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也可在黄淮海地区推广应用。

四、注意事项

本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每个技术环节的标准和规范实施才能保证防治效果。本技术适用于安徽地区的大豆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对于地域、气候相近的其他地区大豆病虫害的防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应注意地区间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差异。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

联系地址:合肥市滨湖新区洞庭湖路3355号农业农村大厦

邮政编码:230601

人:何振辉、郑兆阳、石珊、王蓓蓓

联系方式:18956048013

电子邮箱:zhengzy8@163.com

2.安徽农业大学

联系地址:合肥市蜀山区长江西路130

邮政编码:230036

人:潘月敏,高智谋,羊国根,鞠玉亮,陈方新

联系方式:13705693817

电子邮箱:panyuemin2008@163.com

3.亳州市谯城区植保植检站

联系地址:亳州市谯城区魏武大道文化巷1

邮政编码:236807

联系人:张艳荣

联系电话:15956736099   

电子邮箱:bzqcqzb@163.com


6项:亳白芍规范化种植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

亳白芍性喜温和、较为干燥的气候,耐旱忌湿,喜阳光而又耐半阴,怕涝,水淹6小时以上时,全株死亡。主要产区为安徽亳州、涡阳、太和等地。以产量大、色白、粉性足、质量好享誉全国,是安徽十大皖药之一。

品种:主要有蒲棒和线条两个农家品种。

线条:叶芽大而长,生长周期5—6年,根细长、质实、粉性足、不中空。

蒲棒:叶芽小而密集,生长周期3—4年,根短粗、质松、不分杈,4年以上易中空。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亳白芍规范化种植技术2016-2022 年度在谯城区大面积推广应用,7年间共推广应用150多万亩次,提高亳白芍产量和品质,使亳白芍亩产值可达25000元左右,减去成本,每年收益在5000元左右;保持亳白芍在谯城区种植面积年30万亩左右。

 、技术要点

(一)选地和整地。选择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附近没有化工厂或其他有污染物排放的工厂,远离主要公路50m以上的壤土或粘壤土。不宜连作,前茬选择豆科作物为宜。栽种前精细耕作,结合耕地每667m²施用经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2000— 3000kg或商品有机肥100—200kg加氮磷钾三元复混肥25—35kg。深翻土地30—60cm耙平作畦,畦宽1.2—1.5m30—40cm沟宽30cm。四周开排水沟,以利排水。

(二)繁殖。白芍收获时,选择根茎健壮,芽头饱满、无病虫害的芍芽,加以分割,分割时每块芍芽上留饱满芽头芽苞2~3个,底座厚度约为1cm。如不能及时栽种,选不积水的阴凉处,进行芍芽的短时沙藏保存,遮阴保湿。

(三)栽种。

1.栽种时间:9月下旬至10月底。

2.穴栽,穴深5—7cm每穴放入芍芽1个,芽头向上。蒲棒按行距65—70cm、株距30—40cm开穴,每667m²种植2500-3500穴;线条按行距65—70cm、株距40—50cm开穴,每667m²种植2000— 2500穴。栽后压实,培土成垄,垄高10-15 cm防冻保墒。

(四)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栽后翌年3月中旬进行松土保墒,以利出苗。每年应在施肥前中耕除草,做到田间无杂草。夏季结合抗旱中耕除草,做到田间无杂草,同时抗旱中耕保墒,冬季结合清园中耕堆土防寒。

2培土:在根际培土10—15cm。干枝枯叶应及时清出田外处理。

3.晒根:从栽后第3年开始,每年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把根部周围的土壤扒开,根上部露出一半,晾晒5—7天,把须根晒萎蔫。晾根后及时覆土壅根。

4.除蕾:每年春季现蕾时,应及时摘除全部花蕾,减少养分损失,有利于根部膨大。

5.施肥:结合整地,每667m²施用经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2000 —3000kg或商品有机肥100—200kg加氮磷钾三元复混肥25—35kg

6.追肥:从栽后第3年开始,春季结合晾根,每667m²追施氮磷钾三元复混肥50—60kg冬前植株枯萎时,每667m²追施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2000—3000kg或商品有机肥150—200kg

7.浇水:栽种时浇1次定根水,以后遇干旱适量浇水。多雨季节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五)病虫害防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辅以必要的化学防治。

1.农业防治。选用健壮芍芽,培育健壮植株;实行轮作换茬;加强肥水管理;保持田园清洁,及时清除杂草、病残体、前茬宿根和枝叶。

2.物理防治。采用黑光灯诱杀金龟子,减少蛴蜡为害;采用青草或桐树叶诱地老虎进行人工捕杀。

3.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白芍田间天敌,如瓢虫、草蛉、蜘蛛、寄生蜂、步甲、虎甲等有益昆虫;使用生物源农药。

4.化学防治。

病害防治

(1)早疫病。亳州地区白芍叶部病害发生面积较大,主要为链格孢引起的早疫病又叫轮纹病,同时伴随有灰霉病的发生严重影响白芍的产量和品质。早疫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柄、茎等部位。叶片被害,最初呈深褐色或黑色、圆形至椭圆形的小斑点,逐渐扩大后成为1 — 2cm 的病斑,病斑边缘深褐色,中央灰褐色,具明显的同心轮纹,有的边缘可见黄色晕圈,潮湿时病斑表面生有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形成不规则的大病斑,病株叶片枯死、脱落。选用30%的苯甲·丙环唑乳油稀释1500倍和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第一次用药时间为4月中旬,5月上旬进行第二次施药,后续注意田间观察,如有病害发生的趋势,可进行第三次防控,防控药剂可依据上面所述试剂进行交换用药。

(2)白绢病。发病初期23%噻呋酰胺2500倍液,或交替使用啶酰菌胺、氟唑环菌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喷雾,配合使用生物制剂100万孢子/克寡雄腐霉菌10000倍液,喷雾及灌根。

(3)根腐病。发病初期使用70%恶霉灵3000倍液灌根,或2000亿孢子/克枯草芽孢杆菌3000倍液灌根,或使用氰烯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氟硅唑、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稀释一定倍数后进行根部喷淋。

(4)锈病。发病初期使用10%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或粉锈宁、烯唑醇等叶面喷雾。

虫害防治

(1)蛴蜡。危害白芍的主要地下害虫,是影响白芍产品质量、产量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蛴的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生产上常用辛硫磷颗粒剂、辛硫磷乳油等,每年防治2次,第一次是定植时施药或春季4月上旬结合晾根施药防治越冬幼虫;第二次是当年夏季7月上中旬施药防治当年孵化的低龄幼虫。由于上述药剂持药期为1-2月,生产上需要多次施药,费工费时,防治成本高;并且由于药剂难以施入蛴蜡活动危害区域,防治效果不佳。推荐使用辛硫磷微囊缓释剂,于白芍移栽时,将药剂兑水喷雾或拌砂施于移栽穴中,立即覆土。产品持药期1—2年,一次施药,2年有效,省工省时,且防治效果在90%以上。

(2)地老虎。幼虫发生期20%氯虫苯甲酰胺3000倍液,喷雾或 90%晶体敌百虫150倍液蘸桐树叶,每667m²60-80 片在傍晚撒布田间,诱杀地老虎幼虫。

(3)叶螨。虫害发生初期5%阿维菌素2000倍液或20%哒螨灵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

( 六)采收与初加工

1. 采收时间。蒲棒品种生长3—4年、线条品种生长4—5年可以采收。采收时间9月至10月上旬。蒲棒种植年限不能超过4年。

2. 采收方法与初加工。割去茎叶,挖出全根,除去泥土及须根。主根按大小分级清洗,入沸水翻煮5—15min使芍根软化,脱去外皮,及时干燥。

三、适宜区域

亳州市谯城区、涡阳县、太和县等亳白芍种植区域。

四、注意事项

栽后1—2年内,植株生长缓慢,发棵小,为充分利用土地,可间作蔬菜、豆类、芝麻、药材作物。

五、技术依托单位

()亳州市谯城区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联系地址:亳州市魏武大道文化巷1

邮政编码:236807

联系人:李井山

联系电话:13965796412

电子信箱:bzqcnj@163.com

()亳州市谯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地址:亳州市魏武大道文化巷1

邮政编码:236807

联系人:李运超

联系电话:13966866935   

电子邮箱:bzqcnj@163.com


项:肉牛床一体化建设养殖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肉牛在养殖过程中粪污产生量较大,若粪污处理不好,粪污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也会影响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肉牛场床一体化养殖技术,从牛场设计及改造入手,将牛床和运动场一体化建设,通过铺设垫料,牛粪污排泄在垫料上,定期添加垫料或翻耙,牛粪在垫料中发酵,牛出栏后集中清理,不仅解决牛粪难于清理问题,而且有效去除牛场臭气。

(二)推广应用情况目前,肉牛场床一体化建设养殖技术已经在全省200家规模养殖场进行了推广应用。

(三)提质增效情况一是节约了人工清粪成本。由于采用垫料养殖技术,只需在肉牛集中出栏时清理,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以存栏100头肉牛为例采用场床一体化,可减少2名用工人员,每年可减少人员工资支出6万元二是节约了配套设施建设成本。传统肉牛养殖场需建设尿液池,场床一体化建设无需建设尿液池。按照《关于畜禽规模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技术指南》要求,每头肉牛每天产生液体粪污0.01立方米,固体粪污0.015立方米,按照密闭贮存发酵90天计算,存栏100头肉牛则需要建设液体贮存池90立方米采用场床一体化则节约了液体贮存池占地面积;三是提高了秸秆利用率场床一体化发酵垫料来源主要为当地秸秆资源,提高了秸秆利用率。按照存栏100头肉牛,每头需要圈舍10平方米测算,铺设秸秆厚度40-60厘米,则需要秸秆400-600立方米,大概30吨(1立方干秸秆60千克测算)四是便于粪污发酵还田。传统建设堆肥厂占地空间大,需要半年发酵采用床一体化,粪污与垫料进行了充分发酵清理后适当堆放腐熟即可还田利用发酵时间减少2个月,总养分提高2%杀灭草籽虫卵,利于装袋和运输,无臭气提高粪污资源化利用率。

(四)技术获奖情况“畜禽养殖粪污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获得省农业科技推广二等奖;发布标准肉牛发酵垫料养殖技术规范(DB34/T 4045-2021一项;印发肉牛养殖场床一体化建设技术指南。

二、技术要点

牛舍布局可采用双列式或单列式布局,南北向采光,外墙四周采用围墙或栏杆围护,围栏高度1.5(高度可调)。

(二)牛舍建设

1.主体建设(根据实际可以适当调整)每头育肥牛圈舍面积10平方米以上,双列式牛舍顶高6-7;檐高5-5.5;单边跨度13-14,中间饲喂通道4左右,两边各有1赶牛通道;纵向长度根据场内实际空间而定;单列式牛舍顶高5.5-7;檐高4.5-5;横向柱跨13-14,饲喂通道3.5左右;纵向长度根据场内实际空间而定

2.屋顶形式和屋面双列式屋顶采用双坡屋顶,或塔楼式屋顶;屋面采用斜坡式,坡度10%坡度(结合实际可调)。单列式屋顶采用单坡锯齿状,或塔式。可以结合光伏建造,开展牧光互补设计。全面覆盖两边走道。

3.场床建设牛场床较中间走道低40-60厘米主要采用硬化或素土夯实。牛床的建造要考虑清浩、卫生、干燥,便于清理粪尿及防滑。

4.食槽、水槽建设设置在牛床走道一侧,牛床前侧设高出走道水平10-15厘米的实体围护,食槽深度与通道水平,或较通道低15-20厘米,宽50-60厘米,弧形或U型。食槽上方设两根横向的两层钢管护栏,下面一根可上下可调节。双列式牛舍恒温自动补水槽设置在牛舍围墙外侧,单列式设置在食槽对侧围墙外侧。

5.雨水收集利用方钢立柱空腔排水,于立柱底部开圆孔用钢制雨水管接至雨水管网,收集后可作为中水再利用;或在走道外侧设置雨水沟。

6.环境控制采用敞开式或半敞开式牛棚,冬季可以采用卷帘防风。

降温系统气楼两侧设纵向微雾喷头,发挥降温作用,或者采用通风袋降温。

(三)秸秆垫料制作与维护

1.垫料制作要求。因地制宜,选用农作物秸秆、干牛粪等作为垫料,秸秆的粉碎粒度2-3厘米。腐败或发霉的物料不宜用作垫料。垫料厚度适宜40-60厘米也可初期铺15-20厘米厚,后期分批补充。

2.垫料日常维护。垫料适宜含水量为40%-55%,水分过高时应及时补充新垫料,并翻耙均匀。垫料过厚时可部分清理,当发酵垫料不升温、舍内臭味较浓,且通过翻耙、补料、补菌等手段亦不能解决时,应全部更新。

3.尾料处理。垫料可制作有机肥,或发酵后用于农田施肥。

三、适宜区域

谯城区及当地秸秆资源丰富的规模肉牛养殖场。

四、注意事项

肉牛床一体化养殖技术适合肉牛散栏饲养在养殖过程中,注意发酵垫料状态,及时增加垫料或翻耙

五、技术依托单位

1.安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合肥市包河区洞庭湖路3355号农业农村大厦

邮政编码:230041

人:张莉、方国跃、卢亚洲

联系电话:0551-62656273  15349853707

电子邮箱:ahxm2658642@163.com

2.亳州市谯城区畜牧水产发展服务中心

联系地址:亳州市工业路西段小黄楼

邮政编码:236800

人:支道友

联系电话:13605688875

电子邮箱:bqxmsyj@163.com


项:陆基圆池养殖大口黑鲈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大口黑鲈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且肌间刺少等特点,适合所有人群食用,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量采用陆基圆池养殖大口黑鲈是解决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且这种养殖方式灵活方便、节约土地可以用荒废地、低洼地及零星土地。陆基圆池养殖大口黑鲈技术主要是从养殖环境、设施与备、鱼种放养、饲料投喂、日常管理、疾病防治、水污染物排放养殖生产技术要点,为养殖大口黑鲈单位和个人提供技术支撑。养殖者应用陆基圆池养殖大口黑鲈技术,不仅能生产出品质好的商品鱼,还能大大提高鲈鱼(大口黑鲈)的养殖产量,同时,还可以解决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陆基圆池养殖大口黑鲈技术已在全省各地市推广应用,均获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二)提质增效情况通过该技术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养殖基地的效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了。鱼种成活率在95%以上,饵料系数在1.1左右,每m2可以收获35kg左右的成鱼产量,养殖单产明显高于其它养殖模式的养殖单产,并且通过尾水处理设施将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可以节约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真正做到低碳、高效、健康养殖,实现节能减排。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三)推广应用情况3年来,该技术在全省各地市均有推广应用,养殖规模  近百万立方米,在亳州市谯城区龙祥水产研究所、安徽瀚沣渔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濉溪县锦程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亳州市浩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安徽冠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的示范推广效果很好,不仅提高了水产品的品质、产量和效益而且能做到尾水达标排放有效控制养殖生态环境。

(四)获奖情况该技术于20244月经过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的技术审鉴定,并于20249月作为安徽省地方标准发布实施。

二、技术要点

(一)设施与设备

1.陆基圆池陆基圆池主体为圆柱形,半地下设置。底部为倒圆锥形,坡度为110。圆池坚固不渗水,直径10 m20 m、池深2 m2.8 m

2.进排水系统包括进水管、排水管、水泵。进水口设置在池边上沿,方向可调节。排水口设置在圆池底部中央,为凹槽形状,具有集污功能。排水管在池外连接三通,排水与排污分开。进排水管直径大于150mm。水泵供水能力满足养殖需要。

3.增氧设施由罗茨鼓风机、输气主管、输气支管、气阀和微孔增氧管组成,增氧能力满足养殖需要。

(二)鱼种放养

1.放养前准备

1)检查设备。检查增氧机、水泵等是否正常运行,检查输气管、进排水管道是否正常。

2)消毒圆池。用10mg/L强氯精或者20mg/L漂白粉溶液全池均匀泼洒进行消毒,2h后冲洗干净

3)注水。进水口用30目~50目的筛绢网布过滤。水位保持在距圆池上沿20cm30cm

2.鱼种投放

1)鱼种来源。来自有资质的水产苗种场。

2)鱼种要求。鱼种规格25g/尾~30g/尾为宜,质量符合SC/T1098的要求

3)鱼种消毒。放养前用3%的食盐水或1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鱼种5min10min

4)放养时间。水温稳定在15℃以上放养。

5)放养密度。60/㎡~80/㎡。

(三)饲料投喂

1.饲料要求使用大口黑鲈专用饲料,饲料应符合 GB/T22919.9 要求。

2.投喂方法根据水温、水质、天气情况,调节投饲量和次数,以30分钟吃完为宜。具体投喂方法见表1

1  大口黑鲈投喂方法

规格

水温

15℃~20

20℃~25

25℃~31

25g~100g

日投饲率3%,日投喂2

日投饲率4%,日投喂3

日投饲率5%,日投喂4

100g~300g

日投饲率3%,日投喂2

日投饲率4%,日投喂3

日投饲率4%,日投喂4

300g以上

日投饲率2%,日投喂2

日投饲率3%,日投喂2

日投饲率4%,日投喂3

(四)日常管理

1.水质管理

1)水质监测。每天早上5点和下午2点各检测一次水质,主要检测氨氮、亚硝酸盐、溶解氧、水温、酸碱度。推广使用水质在线监测设备。

2)水质调节。每天排污2次~4次,每次排污3min5min,每7d10d使用一次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等微生态制剂,保持池水溶氧量≥5mgL以上,氨氮<1mg/L,亚硝酸盐<0.1mg/LpH6.58.5。根据水质理化指标及时调整换水量。

2.日常巡查坚持每天巡池 3次~5次,检查增氧及监测设备的运行情况和大口黑鲈的活动、摄食情况。

3.定期抽检10d15d抽样检查一次,测量大口黑鲈体长、体重,个体规格差距较大时应及时分池。同时检查有无疾病。

4.做好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苗种放养、饲料种类和用量、水质指标、病害发生、用药、质量检测、销售等。

(五)疾病防治 

1.病害预防1)养殖人员每天巡池,观察加州鲈活动、摄食情况,检查有无病死鱼,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2)调节换水量,保持养殖水体溶氧充足;(3)饲料中适当添加免疫增强剂、高稳VC 等,增强加州鲈的体质;(4)根据天气及加州鲈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饲量;每个月用驱虫的中草药驱虫1次。每隔20d用含量10%的聚维酮碘0.2g/ m³对鱼池内水体进行消毒或每隔20d泼洒漂白粉,水体药物浓度为1g/ m³。

2.疾病治疗

1)烂鳃病的治疗。每kg鱼体重使用氟苯尼考30mg拌入饲料连续喂3d,每天一次。

2)肠炎病的治疗。一是每kg鱼重使用50mg氟苯尼考拌入饲料连续投喂3d,每天投喂一次。二是水体消毒:全池泼洒0.15~0.25g/m3聚维酮碘 溶液(10%有效碘),隔1d再泼洒1次。

3)水霉病。一是用3%的食盐水浸浴5~10min。二是每m3水体使用亚甲基蓝2~3g,全池遍洒。三是每m3水体使用食盐、小苏打各400g,全池泼洒。

4)彩虹病毒病。预防为主,切断、减少病原;改善环境;提高免疫力。

5)诺卡氏病。一是内服:每kg鱼重使用50mg氟苯尼考拌入饲料连续投喂3d,每天投喂一次。二是外用:45%苯扎溴铵全池泼洒0.15~0.2g/m3。同时调节水质,保持水质优良。

(六)、水污染物排放

水污染物排放须符合DB34/ 4722要求。

三、适宜区域

安徽省各地市均可以推广应用该技术。

四、注意事项

选择优质苗种,从具有苗种生产许可证、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苗种场购买。保持电力供应,定期维护设备,保障增氧系统、进排水系统等设备正常运转。根据养殖密度、气温、水温等适当调整投喂量和投喂频次。

、技术依托单位

1.单位名称:亳州市谯城区畜牧兽医水产服务中心

联系地址:亳州市谯城区畜牧兽医水产服务中心

邮政编码:236800

人:马子祥

联系电话:13856826096

电子邮箱:mazixiang@163.com

2.单位名称:亳州市谯城区龙祥水产研究所

联系地址:亳州市谯城区十河镇

邮政编码:236800

人:马子龙

联系电话:1370558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