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实施“六一战略”,全面推进“六区建设”,全区经济回升向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一、全区经济发展情况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93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2.6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378.4亿元,增长9.4%;第三产业增加值467.6亿元,增长4.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3:40.9:48.8调整为9.9:40.3:49.8。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0.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9.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 61370元,比上年增加5140元。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53.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2万人。
1.农业稳定增长。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49.2万亩,比上年增加0.4万亩。其中,小麦面积137.0万亩,扩大0.5万亩,亩产450.5千克。药材种植面积76.7万亩,扩大2.0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1万亩,棉花种植面积0.0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44.4万亩,扩大0.9万亩。全年粮食产量91.8万吨。油料产量0.18万吨,棉花产量0.001万吨。年末全区生猪存栏25.5万头,比上年减少31.1%;全年生猪出栏67.5万头,同比减少30.5%。肉类总产量8.2万吨,减产16.2%,其中猪牛羊肉产量6.8万吨,同比减少20.7%。禽蛋产量3.4万吨,同比减少5.4%。牛奶产量0.2万吨。
2.工业持续回升。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0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9.4%,股份合作企业下降29.7%,股份制企业增长10.1%。分门类看,制造业增长 8.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7.9%。分行业看,22个工业行业中有 18 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最快,同比增长378.2%,其次有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长161.5%,造纸和纸制造业增长59.0%,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增长28.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7.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4.8%,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增长20.8%,纺织服装、服饰业增长20.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9.5%,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长18.2%,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3.6%,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增长13.2%,金属制品业增长10.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9.7%,医药制造业增长7.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7%,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4%,纺织业增长5.1%。
3.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年资质内建筑企业共完成总产值108.6亿元,增长6.7%,实现利润10.69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43.3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8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63.12万平方米。
4.投资规模扩大。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04%,较去年同期上升8.9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3.1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9.07%。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2024年,全年参加全省开工动员项目26个,已开工并纳统24个。全区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5.2亿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6%。
5.消费品市场增长平稳。全年大谯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9.2亿元,比上年增长6.5%。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98.9亿元,增长6.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90.3亿元,增长8.6%。
6.进出口平稳运行。全年进出口总额1693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4.0%。其中,出口15708万元,同比增长37.4%;进口1226万美元,同比增长2.0%。
7.财政收支同步增长。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4亿元,增长0.4%。其中,增值税降低16.9%,企业所得税降低28.5%,个人所得税降低6.8%。全年财政支出71.3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降低16.6%,卫生健康支出降低26.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189.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降低6.8%,节能环保支出增长38.1%,教育支出增长0.002%。
8.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口径,下同)1621.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4.3亿元,增长6.2%。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045.8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865.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9.0亿元,增长6.8%。其中,住户贷款余额1025.3亿元。
9.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年末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18374人。普通高中11所,在校生35536人。初中66所,在校生77499人。小学204所,在校生149148万人。
10.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年末全区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1万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馆2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
11.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区有卫生机构102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执业(助理)医师3180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3478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个,村卫生室321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852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134.5万人,参合率97%。
12.人口总量继续增加。年末辖区户籍总人口160.4万人。城镇人口33.15万人,乡村人口127.2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25万人,出生率7.8‰;死亡人口0.57万人,死亡率3.6‰,自然增长率4.2‰。18岁以下人口36.5万人,占总人口的22.8%;18-34岁人口34.5万人,占总人口21.5%;35-60岁人口60.8万人,占总人口37.9%;60周岁以上人口28.6万人,占总人口的17.8%。
13.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根据住户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628元,比上年增长5.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22元,比上年增长7.0%。
14.城镇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24年末,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人数分别为10.5万人和7.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5.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8.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8.1万人。全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2022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46537人,享受政府供养的农村五保户4478户。提供住宿的民政服务机构21个,提供住宿的民政服务机构床位数1562张,收养各类人员838人。
二、2025年工作建议
一是加强运行分析和调度。深入了解每家在库企业运营状况,做好跟踪分析,加强预期研判和调度,精准掌握企业上报数据情况,加强监测分析。
二是建立健全帮扶机制。坚持服务导向,针对产值下降的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大帮扶力度,落实相关政策,加强走访调研,了解企业运营情况,强化要素保障,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帮助企业拓展销路,提高营业收入。
三是积极摸排拟入库企业。挖掘有发展前景、有增长潜力的企业,加强培育扶持,扩大在库企业规模,确保稳增长。跟踪把握在建大项目的时间节点、难点问题,加快在建项目的投产运营,尽快实现投产入规纳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