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全生产情况 (一)形势分析
8月汛期暑期叠加,高温、强降雨、台风等恶劣天气多发频发,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文化旅游、企业生产、城市运行等领域安全风险交织,群众出行较为集中,事故防范压力大。
(二)防范重点
一是建筑领域和市政安全风险。大风等恶劣天气增加高空坠落和基坑坍塌等风险;带病违规施工易引发机械伤害、触电、中毒窒息、爆燃等安全事故。要重点加强起重设备、临时用电、模板工程、脚手架、高空作业、深基坑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以及密闭空间、消防等方面的风险管控。加强农民自建房、房屋维修装饰、户外广告和空调路灯安装、市政维护管养等“小散工程”监管,实施动态整治。高温期间落实防暑降温措施,保持户外作业人员身心健康。要加强户外广告、公共交通、水电气暖、既有建筑、公园广场、环境卫生、各类管线的安全监管,严防因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造成事故发生。
二是交通运输安全风险。暑假期间群众出游活动集中,生产经营运输压力大,进出城道路、高速公路、车站、景区景点周边等车流增多,要密切监测车流特点,提高路面见警率。紧盯“两客一危一货一面一校”等重点车辆,加强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雨等恶劣天气下高速公路、临水、急弯陡坡等重点路段管控力度,及时清理、检修、维护受影响的路面和交通设施。对环卫工人、快递员、外卖员等长时间在户外活动的交通参与人员应加大关爱力度,降低中暑、热射病等风险。加强农村电动三轮车、过境重型车和骑路逢集等的交通管控力度。强化水上交通安全管控,从严打击非法渡运、运输等违法行为。
三是消防火灾安全风险。生产旺季部分企业持续高负荷运转,群众出行、购物、餐饮、娱乐行为增多,夜间经济活动活跃,火灾潜在风险大。要深入推进人员密集场所“小火亡人”、电动自行车、建筑外墙保温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紧盯商超、医院、娱乐等人员密集场所,突出“厂中厂”“园中园”、企业厂房、仓库、冷库、快递物流、经营性自建房、电商直播、“九小场所”、校外培训机构和托管机构、文博建筑等薄弱环节,开展“全链条”整治,消除隐患。
四是危化品和有限空间风险。夏季高温,部分危险化学品受热分解、挥发,形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化粪池、沼气池、发酵池、污水管道、地窖、地坑等有限空间也易积聚有毒有害气体,引发中毒窒息、爆燃事故风险高。要强化执法检查,督促涉危化品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压力容器排查检修,做好危险物质及其储存装置通风降温工作,严禁暴晒。督促有限空间作业单位严格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工作要求。
五是溺水和旅行安全风险。加强水域安全排查整治,完善安全防护设施和救护装备,落实青少年防溺水工作日常巡查,形成严密的防溺水工作责任网。强化景区景点、文旅活动等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临河亲水型景区和水上游玩项目要加强游客管理,完善防滑拦护和应急救援措施,防止游客拥挤、滑倒、踩踏、溺水等情况发生。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重点人群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六是其他安全风险。开展自装电梯、升降机、起重机等简易升降设备和起重设备专项整治。强化煤矿水患监控,加强供电、排水以及提升设备设施的维修保养,对存在淹井可能的果断撤出人员。持续抓好工贸企业、物流园区、经营性自建房、医疗卫生、福利机构、多合一场所、学校食堂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和隐患排查治理。突出对涉氨制冷、粉尘涉爆等企业的风险排查治理。持续抓好医疗卫生、福利机构、娱乐场所、校舍、食堂等重点行业领域以及新业态安全监管和隐患排查治理。 二、自然灾害情况 (一)形势分析
预计8月全市降水量较常年偏少3~4成,有伏旱发生发展。全市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2℃,高温日数偏多,全市最高气温37~39℃。6日—8日、13日—14日有降水过程。
(二)防范重点
一是关注旱情变化。7月底8月初降雨对农业旱情有所缓解,但主要河流水位仍然偏低,水源供需矛盾尚未解除。要强化水源保障,滚动做好农业灌溉和城乡供水需求分析,优化供水保障方案。持续关注农业抗旱工作,修缮机井、疏通渠道,优化灌溉条件。落实节水要求,加强水资源统筹和用水设施设备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节水宣传。加强农技服务,减轻旱情影响。
二是汛期洪涝灾害风险。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关注暴雨、台风特殊天气时段,及时启动应急响应,高效运行“1311”应急指挥体系,开展联合值守,严格落实直达基层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和跟踪反馈机制,到点到人。立足防御极端暴雨,组织对地下空间、泄洪通道、排水设施管理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排除内涝积水,管控危险区域,果断开展人员转移避险,把责任措施落实到最小工作单元。 三、防范要求 严格执行应急值班值守制度,确保人员在位、信息畅通、指挥高效、协调有力。公安、应急、消防、卫生健康、各级党委政府值班室等有关单位要加强信息互通,快速、准确、详实报送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信息。做好应急救援队伍、装备、物资准备,完善协调联动机制,科学高效稳妥处置事故灾害。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处置,及时回应社会关切。